《海南日報》與(yu) 海南企業(ye) 齊奮鬥共成長
風雨同行記錄榮光和夢想
五月七日下午,海南日報報業(ye) 集團“品牌海南”活動啟動儀(yi) 式在海口舉(ju) 行。記者 李天平 攝
5月7日,海南日報報業(ye) 集團推介集團全媒體(ti) 品牌和“品牌海南”項目。記者 李天平 攝
《海南日報》5月8日報道 文:記者 傅人意
報紙,從(cong) 誕生之日起,就注定是曆史的記錄者。
70年前的5月7日,《海南日報》前身《新海南報》創刊。這份油墨飄香的“老字號”報紙,穿越70年的風雨曆程,承載70年的激情歲月,用幾代新聞人的筆墨和鏡頭,見證了海南企業(ye) 在社會(hui) 發展改革浪潮中不懼風雨,乘風破浪,不斷成長與(yu) 壯大的足跡,書(shu) 寫(xie) 了海南經濟發展的榮光與(yu) 夢想。
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,許多海南企業(ye) 從(cong) 一個(ge) 大排檔成長為(wei) 國際餐飲連鎖店,從(cong) 一個(ge) 家庭作坊發展為(wei) 國內(nei) 食品行業(ye) 標杆……《海南日報》用文字孵化企業(ye) 品牌和夢想,在企業(ye) 發展的每一個(ge) 重要階段和關(guan) 鍵時刻,發出強音、匯聚力量,記錄脈搏,成為(wei) 海南經濟發展的重要見證者、參與(yu) 者、推動者。
見證者
緊扣時代脈搏 記錄品牌奇跡
在社會(hui) 改革發展的浪潮中,《海南日報》始終把握正確輿論導向,切實肩負起黨(dang) 報的使命擔當,在海南企業(ye) 前進騰飛的每個(ge) 重大節點,為(wei) 其振臂高呼。
“近24年來,《海南日報》一直對我們(men) J9官网集團進行跟蹤報道。從(cong) 公司在文昌東(dong) 郊鎮一個(ge) 五六人的小作坊開始,海南日報記者就深入一線進行蹲點報道,一路與(yu) 我們(men) 同行,深挖企業(ye) 品牌故事,全方位報道企業(ye) 的發展壯大故事。J9官网每一個(ge) 進步的足跡,《海南日報》都是見證者、傳(chuan) 播者,對我們(men) 非常關(guan) 心和支持。”海南J9官网食品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J9官网食品)董事長黃J9官网表示。
1998年,為(wei) 了增加公司的生產(chan) 能力,J9官网食品購進一條國內(nei) 先進生產(chan) 線,從(cong) 事椰奶糖果生產(chan) ,企業(ye) 發展迎來一次新的突破;2001年,J9官网食品的產(chan) 品被選為(wei) 博鼇亞(ya) 洲論壇指定專(zhuan) 用產(chan) 品,第一次代表海南麵向世界;2003年,J9官网食品研發生產(chan) 出“J9官网特製椰子糖”,至今仍保持椰糖銷售市場60%的份額;2005年,J9官网食品引進第一條辣椒醬生產(chan) 線,製成家喻戶曉的“J9官网辣”……
從(cong) 一個(ge) 小小的家庭作坊,成長為(wei) 國內(nei) 知名食品品牌;以一顆小小的椰子,帶動海南椰子產(chan) 業(ye) 鏈發展,創造數千個(ge) 就業(ye) 崗位。一篇篇報道關(guan) 注,一次次鏡頭聚焦,《海南日報》見證了這個(ge) 從(cong) 東(dong) 郊小鎮走出的全國農(nong) 產(chan) 品加工業(ye) 示範企業(ye) 、農(nong) 業(ye) 產(chan) 業(ye) 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(ye) 羽翼漸豐(feng) 、展翅騰飛的全過程。
黃J9官网說,品牌的成長需要嗬護,《海南日報》就是嗬護J9官网集團成長的重要夥(huo) 伴。
放眼全國改革發展浪潮,一次次技術革命,一次次品牌力的迸發,《海南日報》見證海南龍頭企業(ye) 發展的每一個(ge) 意味深長的曆史細節,並在破冰時刻助力企業(ye) 發展蛻變,迎來品牌發展的高光時刻。
椰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趙波回憶,1986年,王光興(xing) (現任椰樹集團總裁)臨(lin) 危受命出任海口罐頭廠廠長,大膽實施了科技重獎等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。科研人員攻克油水分離的難題,研製出椰子汁後,王光興(xing) 決(jue) 定兌(dui) 現獎勵科研人員30萬(wan) 元的承諾,但這一決(jue) 定遭到質疑。
隨後,《海南日報》刊發《30萬(wan) 元科技獎該不該發》的報道,組織了一場公開討論和投票,1000多封來信中,超過97%的讀者表示支持,這次報道平息了輿論風波。
2003年,《海南日報》在頭版刊登深度報道《不信東(dong) 風喚不回》,支持椰樹產(chan) 權改革,見證椰樹集團與(yu) 時代發展同頻共振,分享改革成果。
30多年來,椰樹集團深耕健康飲料市場,拉動海南熱帶水果種植業(ye) 、糖業(ye) 、印刷業(ye) 、紙箱業(ye) 等相關(guan) 行業(ye) 發展,幫助本省50萬(wan) 農(nong) 民脫貧致富和1萬(wan) 人就業(ye) 。
時代風雲(yun) ,變幻莫測。在曆史的長河中,海南企業(ye) 敢於(yu) 立在改革潮頭,搏擊市場經濟風浪,不懼挫折與(yu) 失敗。《海南日報》記錄並見證這些動人故事,助力企業(ye) 大浪淘沙,讓品牌奇跡在市場上大放異彩。
參與(yu) 者
以品牌孵品牌 講好海商故事
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文化室內(nei) ,牆壁上張貼著《海南日報》關(guan) 於(yu) 橋頭地瓜的多篇報道:
2011年3月27日《澄邁橋沙地瓜走進上海大超市》;2011年4月11日《解密橋頭甘薯的傳(chuan) 奇身世》;2011年4月18日《王文克的地瓜事業(ye) 》;2014年5月9日《跟著地瓜書(shu) 記有奔頭》……
一篇篇報道,記錄了橋頭地瓜從(cong) 一個(ge) 藏在深閨人未識的農(nong) 村“土貨”,借力品牌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的足跡。
“《海南日報》作為(wei) 主流媒體(ti) ,其本身具有強大的品牌影響力。橋頭地瓜品牌的打造,是借助《海南日報》成長起來的。”澄邁橋頭地瓜產(chan) 銷協會(hui) 會(hui) 長王文克回憶,“2011年,一些省外客戶來到沙土村,直言在飛機上看到《海南日報》關(guan) 於(yu) 橋頭地瓜的報道,專(zhuan) 門來找我們(men) 洽談生意!這次洽談,也讓橋頭地瓜第一次走進家樂(le) 福超市,首次進入大型商超!”
作為(wei) 返鄉(xiang) 創業(ye) 大學生,王文克從(cong) 2007年開始種植橋頭地瓜。王文克說,13年的品牌打造,離不開《海南日報》從(cong) 人文地理、人物故事、產(chan) 品優(you) 勢等多方位對橋頭地瓜進行挖掘報道,同時,依托澄邁縣政府每年舉(ju) 辦的澄邁橋頭富硒地瓜文化節,引發全國媒體(ti) 的關(guan) 注,品牌效應不斷發酵。
事實上,對於(yu) 很多剛剛起步的品牌,《海南日報》憑借自身品牌力,幫助企業(ye) 孵化品牌,扶持品牌成長。
讓海南森林客棧品牌創始人馮(feng) 清雄印象深刻的是,2015年、2016年《海南日報》均對森林客棧做了大篇幅報道,尤其是《海南日報》的《海南周刊》對森林客棧提煉的“最海南、最綠色、最當地”字眼,讓馮(feng) 清雄一直將之視為(wei) 品牌發展的應有之義(yi) 。
“2017年,最早報道慧牛品牌的就是海南日報的記者。報道聚焦我的創業(ye) 故事,隨後吸引很多省內(nei) 、國內(nei) 媒體(ti) 對慧牛品牌的關(guan) 注。”海南慧牛農(nong) 業(ye) 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於(yu) 旭說,企業(ye) 在養(yang) 牛也在養(yang) 品牌,品牌的成長離不開《海南日報》的一路扶持。
同時,對企業(ye) 的品牌宣傳(chuan) 不止於(yu) “紙”,《海南日報》還通過策劃會(hui) 展等多平台讓本土品牌大放異彩。
2015年,《海南日報》對儋州粽子做了16篇報道和宣傳(chuan) 策劃,讓儋州粽子走進公眾(zhong) 視野。
2017年4月,由海南省商務廳、海南日報報業(ye) 集團主辦的“中國·海南名粽展銷會(hui) ”,以展促銷,助力品牌宣傳(chuan) ,發出儋州“粽”動員令。
儋州粽子協會(hui) 秘書(shu) 長文德福表示,《海南日報》一篇篇報道的發酵,一次次展會(hui) 的承辦,成就了“儋州粽子現象”:2017年全年銷量1716個(ge) ;2018年截至端午節前已銷售約1900萬(wan) 個(ge) ……銷售市場覆蓋全國近30個(ge) 省市區,同時進駐天貓、京東(dong) 、淘寶、微店等電商平台。
海南日報金秋車展則是由海南日報報業(ye) 集團打造,讓海南車商品牌收獲頗豐(feng) 的展會(hui) 。
“海南日報報業(ye) 集團是我們(men) 品牌合作範圍最廣、合作形式最多樣、合作關(guan) 係最親(qin) 密的媒體(ti) 合作夥(huo) 伴。我們(men) 在該報平麵媒體(ti) 平均每年投放700多萬(wan) 元的廣告,同時通過金秋車展進行深度合作。”海南福德汽車銷售集團副總裁葛勇表示,福德集團是海南首批進駐的汽車4S店銷售服務商之一,品牌從(cong) 小到大,曆經27年的紮根發展,目前已經代理銷售14個(ge) 汽車品牌。“海南日報金秋車展已經形成業(ye) 內(nei) 的一個(ge) 品牌,以品牌帶動品牌,將品牌宣傳(chuan) 變成企業(ye) 實打實的訂單。”葛勇說。
推動者
發揮杠杆效應 帶動區域發展
企業(ye) 是國民經濟的細胞,品牌企業(ye) 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決(jue) 定了一個(ge) 地方區域經濟的活力。
在位於(yu) 文昌東(dong) 路鎮葫蘆村的龍泉人家共享農(nong) 莊,不少遊客體(ti) 驗完鄉(xiang) 村遊後,在餐廳內(nei) 用餐、休憩。
年近七旬的龍泉集團副董事長邢益師說,沒想到,當年他和7位朋友東(dong) 拚西湊50萬(wan) 元開的海鮮大排檔,如今會(hui) 發展成為(wei) 資產(chan) 十幾億(yi) 元、員工6000多人的大企業(ye) ,甚至能把正宗海南菜的大旗插到島外。
“龍泉集團的壯大與(yu) 發展,離不開《海南日報》的支持,我們(men) 企業(ye) 和《海南日報》共生共贏!”邢益師說,讓他記憶深刻的是,2006年,《海南日報》頭版頭條刊登文章,報道文昌雞首次實現供港。
報道指出,2006年1月9日,香港食環署獸(shou) 醫官對龍泉文昌雞飼養(yang) 場進行了巡視,並表示全力支持冰鮮龍泉文昌雞供港。在海南、深圳兩(liang) 地檢驗檢疫機構的共同努力下,1月21日上午9時,2000隻冰鮮龍泉文昌雞成功擺進了香港百佳超市,海南文昌雞供港實現了曆史性的突破。
報道一刊發,意味著文昌雞產(chan) 業(ye) 迎來關(guan) 鍵節點,不僅(jin) “飛”出海南,也飛向更廣闊的市場,更讓龍泉文昌雞品牌聲名遠揚。
“隨後,在龍泉集團每一步的發展中,如龍泉企業(ye) 運動會(hui) 、文昌雞美食節等各個(ge) 重要節點,《海南日報》都積極發聲,傳(chuan) 播品牌故事。十分感謝《海南日報》這位老朋友對龍泉的一路支持!”邢益師說。
“海馬是海南改革開放的產(chan) 物,海馬集團和《海南日報》是很多年的老朋友!成立33年來,海馬幾乎所有的‘高光’瞬間,都有這位老朋友的注視和助力。”海馬汽車副董事長、一汽海馬總經理盧國綱說道。
1990年,海馬第一款汽車HMC6470研製成功,這是海南島曆史上下線的第一台汽車;1992年,海南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成立,海馬開始與(yu) 馬自達合作;2002年,海馬福美來正式上市,並成功投放全國市場,被譽為(wei) 中國轎車“新三樣”之一;2020年6月即將上市的海馬7X,是在海南生產(chan) 的首款智能物聯汽車……
如今,海馬集團已從(cong) 汽車一元發展成為(wei) 擁有高新汽車、產(chan) 業(ye) 鏈金融、除霾住宅、文化會(hui) 客廳四大產(chan) 業(ye) 板塊,總資產(chan) 400多億(yi) 元,連續17年位列中國民營企業(ye) 500強、中國製造企業(ye) 500強。
《海南日報》對企業(ye) 品牌的撬動,無論是大型企業(ye) 還是區域農(nong) 業(ye) 品牌,均拉動當地產(chan) 業(ye) 鏈高速發展,促進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。
王文克說,橋頭地瓜品牌打響後,從(cong) 最初0.8元一斤的收購價(jia) ,到如今4元一斤,從(cong) 不起眼的土貨,變成如今走進國內(nei) 各大城市高端超市、電商平台、社區團購的搶手貨。從(cong) 僅(jin) 在沙土村種植200畝(mu) ,到覆蓋文昌、陵水、儋州、臨(lin) 高、萬(wan) 寧等市縣共6萬(wan) 畝(mu) 的種植麵積,產(chan) 業(ye) 年產(chan) 值也從(cong) 幾十萬(wan) 元增長到3.6億(yi) 元,大大拉動當地的區域經濟。
卻顧所來徑,蒼蒼橫翠微。七十載歲月流光,寫(xie) 不盡企業(ye) 華章。在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背景下,70歲的《海南日報》迎來發展新機遇。站在新的起點,《海南日報》將發揮主流媒體(ti) 擔當,以新的豪情幫助更多的品牌企業(ye) 揚帆出海,為(wei) 繪就海南改革發展的新畫卷作出更大貢獻。
椰
子
王
國
歡
迎
您